不管做人还是为医 守信重诺是底线
沈访出生于贵州省赫章县麻塘村的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家人和乡亲们因为猪草机受伤而致残,或者因为村里卫生室条件不够影响治疗的事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学医,给村里人治手外伤,是他当年报考志愿时最质朴的初衷。
“当时我看到‘农村全科订单定向医学生’政策的时候,太开心了,能学医,还免学费,要求就是要回基层服务6年。我学医不就想给父老乡亲看病吗?国家政策可太好了。”眼前这位言谈间带着腼腆的医生,是赫章县医院急诊科主任沈访。“从我麻塘村里的家到遵义医学院,要转4趟车,差不多12个小时。但当我第一次背着行李出发去遵义时,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村子,心里充满了兴奋,甚至开始想像自己5年后回到这里,给父老乡亲治病的场景了。”沈访回忆说。
学医是辛苦的,但对沈访来说,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区上医学院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对医学的崇拜感,让他一头扎进医学的海洋,灯光下,书本页角因反复翻阅而卷曲起毛,窗外由暮色四合到晨光熹微——一张张奖状无声地见证着他的坚持,不断鼓励着他前行的道路。
从大二开始,一边学习临床医学,沈访还抱着多学医药知识的想法,加入了遵义医科大学的“中药材遗传改良”课题组和“感染病学”两个课题组。本科期间和三年规培期间,他以第一和第二发明人身份,为两个课题组拿到了28项专利成果。
爱才的老师试探着问他,要不毕业后申请转研究吧?深造机会更大。沈访想了很久,当时的日记里,他写到,“科研的念头也曾如藤蔓缠绕上我的心。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散发出洁净而冰冷的光,埋首于无菌操作台前研究白及、石斛无菌萌发、悬浮培养、愈伤组织生长的配方,感受转基因小麦的神奇,感受文章、专利被接收时的喜悦,显微镜下染色体的对数依旧历历在目,然而,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悄然滋生,我离那些活生生的、被病痛折磨着的脸庞,似乎越来越远。显微镜下细胞遗传学的世界再精妙,终究无法代替我想治愈那病床上那因痛苦而紧握的手,我还是更想干临床”。
所以,虽然本科和规培期间,他依然在两个课题组学习,但做临床一线医生是想法,至此坚定下来,但两个课题组的参与,也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更全面的基础。沈访是全科规培医生,轮转的科室多,要学的东西更多。“我就记得在规培的时候哈,经常以手术室为家,最高记录我连续 3 周吃住都在手术室。连续参与学习了50 多台手术。说起也怪,真的一点都不觉得累,就觉得好有意思,特别想学!”沈访笑着告诉记者,后面是手术室的老师们“赶他走”,他才依依不舍的从手术室出来。
因为这份努力,三年后,在当年的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300多名规培医生的考核中,沈访拿到第5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优秀住培医师”的荣誉。
临近毕业时,又一次考验来了。不止一个人对沈访说,以他的成绩,可以去大医院,不行可以交违约金,去大医院的工资,支付得起违约金。可是沈访觉得,作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区上医学院校,身上就担得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是国家和政府为我们解决了学费、住宿费还提供生活补助,学成后要到基层履职6年。要做个好医生,首先得做个诚信人,做个心中有国家有群众的人。工作以后还可能会面对考验和诱惑,如果连诚信履约,回报国家这第一关都没做好,何谈做医生的职业操守”沈访说。
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