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果果妈
来源:果果的慢时光
前几天,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句话:“月子仇,不是一天结下的,但会在那个月里种下根。”
评论区立刻炸开了锅——
有人说自己月子过得像公主,
有人说月子里经历的委屈到现在都忘不掉。
其中,一位儿媳的留言,让群里不少婆婆看了沉默。
1.网友小婉的故事:那一个月,让我和婆婆心结到现在
小婉是剖宫产,手术后第一天,整个人虚弱到连翻身都困难。
婆婆一进病房,就弯腰去看保温箱里的宝宝:“哎呀,小家伙醒了,饿不饿呀?”
展开剩余80%接着就忙着去护士站问奶量、换尿布,忙得不可开交。
小婉躺在床上,看着婆婆一门心思围着孩子转,心里有点酸——
她不是不感激婆婆的辛苦,而是希望有人也能看她一眼,
问一句:“你疼不疼?要不要喝口水?”
回家坐月子后,情况依旧:
婆婆每天的第一句话永远是“孩子睡得怎么样”,而不是“你睡得好吗”; 吃饭时,婆婆先端着碗去喂孙子,再回来催小婉赶紧吃,不要凉了; 夜里孩子一哭,婆婆就冲进屋抱起孩子哄,小婉坐起来想喂奶,婆婆反而劝她:“你先躺着,我来哄。”这些看似体贴的举动,其实在无形中让小婉觉得——
自己被“排在了孩子之后”,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
她说:“月子那段时间,我知道婆婆是心疼孩子,可我也希望有人能看见我这个刚生完孩子、疼得睡不好觉的人。”
2.为什么“月子仇”这么容易结下?
我发现,大多数月子矛盾都有几个共性:
(1)观念差异
很多婆婆是用几十年前的老经验带娃,比如不让洗头、不让开窗、不让出门。
而年轻妈妈更多会参考科学育儿知识,这种冲突很难避免。
(2)情绪敏感期
产后激素变化让妈妈情绪波动很大,本来一点小事就容易放大。
婆婆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被理解成“不关心”或“嫌弃”。
(3)角色重叠
月子里,妈妈需要照顾孩子,同时也希望被照顾。
婆婆既是长辈,又成了“帮手”,但帮的方式不对,很容易让媳妇觉得被侵占了育儿主导权。
3.三个最容易种下“月子仇”的细节
① 不尊重产妇的感受
很多婆婆觉得“我有经验”,忽略了产妇的身体状态和情绪需求。
比如,明知道她疼得翻不了身,还坚持让她自己照顾孩子。
② 用命令式口吻指挥
“不能吃这个”“必须这样做”——月子里的妈妈,本来就脆弱,这种强硬语气更容易引发对抗。
③ 把带孩子当“争夺战”
有的婆婆会不自觉地和妈妈比较:谁哄得快,谁喂得好。
这种无形的竞争,让产妇很没有安全感。
4.婆婆们怎么做,才能避免“月子仇”?
先问再帮 在帮忙前,先问一句:“你想怎么做?” 即便不同意,也可以先听完再沟通,而不是一上来就否定。 尊重科学育儿 老方法不一定错,但年轻人的方式也有道理,可以多查资料、多听医生建议。 多关心,不添压 月子里的妈妈需要的是情绪安抚,比如一句“你辛苦了”,远比“你做得不对”更有力量。5.儿媳们也要学会表达
“月子仇”有时不是故意结下的,而是双方都没表达清楚需求。
如果婆婆的做法让你不舒服,可以换一种不伤感情的说法,比如:
“我医生建议这样做,要不我们试试?” “妈,我现在有点情绪,您别介意。”有些婆婆真的不知道你介意什么,说出来,反而能减少误会。
写在最后
月子里发生的事,可能会在心里留下印记,甚至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婆媳关系。
但这段时间也可以是加深感情的机会——
一个体贴的动作、一句温暖的问候,都可能让妈妈记一辈子。
所以,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都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步。
因为,月子只有一次,但关系要过一辈子。
发布于:河北省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